究竟自己對這個世界了解多少,真的認真思考過嗎?決定閱讀《真確FACTFULNESS》這本書,是因為自己對於這飛快前進的世代所浮出的各種爆炸透明化資訊抱有些存疑,即便努力不讓思緒受到某些浮誇不實字句,或影響人心甚大的偏頗言語牽著鼻子走,仍不時隨著竦動的新聞報導或來源不明的網路文章,而出現連自己都無法察覺的情緒,希望從這本書找到另一種看事情的方式,及如何化解第一直覺帶來的衝擊,如何在來自四面八方真真假假事物中,冷靜找到對的方向來選擇性接收。

  是否曾經感到目前所處的社會變得更糟更亂,總覺得每天都有難以置信的壞事發生,是否身邊的朋友或親戚總在抱怨「這個社會病了」,甚至連自己都曾經講過這句話,確實~或許以前的生活單純許多,但有沒有可能這些令人憂慮的社會事件其實從以前就一直在發生,只是現在被播送到我們眼前的事件已能透過各種方式讓我們看見,即便我們不想看也難以忽略,就如作者(漢斯 羅斯林)在書中提到,這些事情並不是天天在發生,而是發生的那一天被以吸睛的文字排列組合、斷章取義的字句描述、引人遐想的駭人畫面,或一則以紅色襯底的跑馬訊息不搜自來的送到我們面前,即便沒有發生任何事的一天,也能在電視或社群網站滑到一些好幾年前或某個國家的驚悚案件,甚至做成一個回顧特輯,深入探討這些事有多麼值得害怕,偏偏那些會令腦袋感到警覺的字眼特別容易被放大檢視,在人心中留下特別深的印象。但以整體來看,向過往倒推個50年,不得不承認我們目前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品質,無論食、衣、住、行、育、樂各個面向,甚至民主與言論自由,絕對都比以前改善非常非常多,只是人們有時認為進步是應該的,沒什麼好說嘴,也或許是~人們究竟比較喜歡看什麼,能就收視率輕易分出勝負,那些越是誇大或腥羶的標題得到的關注比較高,人們批判記者報導的內容太浮誇,開始紛紛留言回應,觸及更多人,轉貼分享給家人或朋友們一起批評,但有時想想,這不就是在告訴記者「我有興趣」,記者滿意點點頭心想~達到目的了呢,根本不必花錢買版面。

  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本勵志書,是由一位天性樂觀的作者,以苦口婆心的文字撰寫,善良的勉勵讀者要往好的方向看,但實際完全不是,反而覺得每個字句是直接戳破盲點,每個章節開門見山,重新審視思考的觀點能一針見血,作者以自身經歷分享有趣易懂且令人恍然大悟的反思,說明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盡管別人說他天真也無所謂,嘔心瀝血成就人生最後作品,提醒世人凡事求真,以未想過的方式先進行思考,不以偏概全,不直覺性的怪罪,即便是高知識分子,即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會有無知的時候,尤其在人們越自以為的情況下,越容易忽略身邊的改變。這本書揭開連自己都有的不明迷思,以不同論述點出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電視上的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人們養成被動的灌輸,接收著參差不齊的不明資訊,甚至偏激的言論,卻從不主動確定是否為真,活在一句話或一個數字就能定生死的思想中,這讓我想到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問題背後的問題QBQ》,大部分的事不只是表面看到的那樣,而是要思考事情背後產生的原因,例如某個國家某報導說目前人民的均收高達10萬,因此引發人民謾罵政府不知民間疾苦,但是否曾想過這份報導裡的調查數據來源?調查單位為何?調查樣本為何?報導發出單位的政治立場為何?在完全不追溯與思考來源的情況下,直接相信,迅速達到了操弄的目的。作者在書中舉出許多血淋淋的例子,以清晰的圖表一目了然看出人類在許多認知上的落差。

  看完本書後,更加謹慎求真與修正思考這件事,試著更新世界其他角落發生的"正確的事"與他方目前進展的程度,抱持真知灼見的態度來尋找,不停留在舊有的刻板印象,這不只能提升眼界與智識,還能運用到商業規劃上。但也希望書中的觀念不要被用錯地方,或是矯枉過正,例如書中有提到批判性思考,舉例說人們可能誤將此思考方式用來質疑商店所舉辦的優惠活動規範等,玩起文字遊戲,認為不應該這樣或那樣,認為最終沒有享受到優惠就是吃虧,爭論不休,卻沒想過問題背後的問題,有可能是自己的疏忽,或問題明顯就是自己的疏忽,沒看清楚,或本身就不符合優惠資格等,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此時就放過自己與別人吧,退一步海闊天空,與其生氣不如別浪費時間,趕緊選擇其他的,畢竟沒有人拿刀架著自己的脖子非消費或非得到某個東西不可,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不接受大可以轉身離去尋找更好的。最後還有個小小心得,本以為只有自己所處的社會出現「社會變糟變亂」的群體印象,殊不知遠在歐洲的瑞典(作者是瑞典人)也存在同樣的狀況,是一本令人感同身受的好書,不分國界,就像書中說的,我們已處在全球化的世代間。但願自己對這世界所知的冰山一角,至少方向是對的。對這個世界知道的越多,恐懼越小,因此相信這個世界確實有壞事發生,但也同時正在變好。

 

以上是個人淺見與心得,不代表任何立場,野人獻曝,謝謝觀賞。

--

 

內容簡介:

比爾‧蓋茲2018年度選書 「我所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帶領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比爾‧蓋茲

★出版即登上各國暢銷榜,Amazon非文學類書籍第1名

★十度登上TED大會演說,知名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的唯一著作

★一本讓比爾蓋茲從此不再使用「開發中國家」名詞的書,送給全美大學生的畢業禮物

★嚴長壽、謝金河、王文靜、劉軒、葉丙成、馮勃翰、林明仁、許毓仁 熱情推薦

「我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傳播基於事實的世界觀。

這本書是我的最後一役,是我設法影響世界的最後努力。」──漢斯.羅斯林

有些事儘管牴觸我們的直覺認知,儘管顯得絕無可能,卻仍然真確。

這本書在談世界,在談世界真正的樣子, 也是在談你,以及你該如何真確思考,基於事實行動。

  我們總希望可以客觀看待事情,針對世界現狀的簡單問題,例如「全球有多少人口享有電力」「有多少一歲孩童接種疫苗」「有多少比例的女孩讀完小學」,也希望能提出正確的觀察。 但事實上,我們一再地給出錯誤的結論,而且錯得離譜,連隨機亂答的黑猩猩,正確率都贏過老師、記者、投資銀行家和諾貝爾獎得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這本書裡,全球公衛教授和公共教育家漢斯.羅斯林,提出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的新解釋──原來問題在於人們對自己的無知毫無頭緒,我們的思考往往受到不自覺且可預期的直覺偏誤所影響。 漢斯致力運用活潑的數據實證,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 他舉出十個扭曲認知的直覺,如何造成我們誤解身處的世界,例如:我們有傾向把世界分成兩個陣營的「二分化直覺」(通常是某種版本的「我們」和「他們」),我們吸收訊息的方式深受「恐懼型直覺」主宰(災害新聞空前常見,偏偏世界空前安全)、對於進步的認知容易受「負面型直覺」牽引(相信多數事情正變得更糟,忽視逐漸的進步),並提出一個個明確可執行的思考工具,告訴大家如何扭轉根深柢固的偏見。 這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書,足以改變你看世界的方式,帶領你建立新的思維習慣。基於真實認知的世界觀,國際組織能把有限的資源,運用得更有效率,企業能運籌帷幄,找出未來的商機,我們也能懷抱更少擔憂,看見更多希望。

 

作者介紹:

漢斯.羅斯林 Hans Rosling

臨床醫師、數據學家、全球公衛教授及世界級公共教育家,曾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顧問,共同創辦無國界醫生的瑞典分部,也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議程網路的成員。

2005年,漢斯和兒子奧拉與媳婦安娜共同創辦蓋普曼德基金會(Gapminder Foundation),以立基事實的認知,對抗廣泛的無知,協助人們了解這個世界。 他經常獲邀至企業、國際機構與非政府組織講學,更史無前例十度登上TED大會,演講影片瀏覽數超過3,500萬次。

漢斯的研究貢獻,使他獲得《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思想家,商業雜誌Fast Company選為年度百大創意人物。 他自詡為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既不抱持無端的希望,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持續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不是無可救藥的樂觀,而是對現實有清楚的認識,相信未來會持續進步。

2017年因胰臟癌辭世,把人生的最後時光用在撰寫本書。

 

奧拉.羅斯林 Ola Rosling 安娜.羅朗德 Anna Rosling Rönnlund

奧拉和安娜是漢斯的兒子和媳婦,和他共同創辦蓋普曼德基金會。奧拉從2010年起擔任會長至今。 安娜和奧拉開發的氣泡圖軟體Trendalyzer被Google買下之後,奧拉成為Google公共數據團隊的負責人,安娜則是團隊裡的用戶體驗資深設計師,兩人都靠開發成果贏得不少國際獎項。

 

譯者簡介:

林力敏

專職譯者,輔仁大學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

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究文學與人生。譯有《原力思辨》《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等。

 

arrow
arrow

    禾乃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