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到這本書名,我以為東野圭吾不再寫小說了,因此感到萬分驚訝失落,不過仔細翻閱簡介才發現原來是最後的「散文集」,自【當年,我們就是一群蠢蛋】描繪自身的青春年歲所發生各種使人傻眼的蠢事,如今,其實也不能說如今,這本書是2012年就出版了,但我大約在三年前才開始接觸東野圭吾的小說,也是從「解憂雜貨店」起開始關注他,原本抱著遇見好書只是巧合的心態而沒有繼續追蹤其他作品,殊不知至少連續1-2年以上每每到誠品書店亂晃,這本「解憂雜貨店」始終位居前三,一股代表意志力的強烈光芒不停在排行榜的書架上強烈閃爍著,我才起了尋覓其他作品的念頭,我想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吧,不停的在架上看見同本書屹立不搖的站在那,看久了也會起了『買來看看』的想法,一不小心就會像我一頭栽進東野的推理世界裡,一口氣用六個小時看完的驚人魅力是「以前,我死去的家」展現的,但依據本書描繪這部作品以前的銷售量並不好,讓我搔首苦思許久,這麼好看有創意的故事,為何沒人買?為何沒獲得廣大迴響?大概是因為東野小說所處裡的深度社會議題在當時的年代,較難以讓大眾接受,就像「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般,當年大家只覺得議題太天馬行空,根本沒有實踐的可能,根本就是紙上談兵衍生的故事,殊不知像預言般的文字來在時間演進下來到了應證的現今,不得不大大佩服東野的視野前瞻性呀,不只如此,各種太過虐心且違背道德良心的故事,如今卻廣為眾人好奇,並成為了值得深省討論的案件。
自從看了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後,也開啟我對小說家自傳散文集的好奇,無論如何都想知道東野圭吾會怎麼說自己的故事?雖然描寫自身的各種經歷,雖然像講話般稀鬆平常,雖然他們當時也是普羅大眾之一,但在文字裡卻感受到非比尋常的某種東西,在裡頭找到了「表面平淡卻具有強大力量的東西」,我也說不上來該如何形容呢?觀看完本書,我只覺得人生『沒有比東野圭吾還堅持的人,就沒有資格談放棄』,他是知名作家,不少作品被翻拍成電影,但人們卻咸少去了解一個人成名前的故事,因為成功後才會被別人在乎與發現,或許身旁的路人未來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在這之前永遠都埋沒在人群裡。在這本「大概是最後的招呼」我看到最多的大概也是「入圍後落榜」的字句,重複好幾次連我都覺得可惜啊!但東野雖然期待得獎卻頻頻落獎,描繪的心情卻十分平淡,甚至當作自嘲的方式來跟大家分享,感受到「儘管是這樣也沒什麼」人生態度,最印象深刻則是東野辭掉工作來到東京打算專注於寫作的精神,決心不留後路給自己,才能盡心盡力去做,說進心坎裡!另外也對他十分縝密的寫作規劃感到佩服,無論第一份投稿是否獲得回應,都不可停滯的繼續完成下一部,以來得及趕上下一屆的投稿。時間不等人,與其將心思放在丟出去的作品上,不如盡快尋找下一個目標,以免期待落空後就再也沒有前進的動力了,這似乎是一連串不可中止的效應與契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