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本書,會再度發現自己在看事情的時候,經常會用有限的認知來判斷,不考慮其中可能涵蓋的其他條件或狀況,一昧的用自身的標準來衡量別人,認為別人應該照著自己內心排定的劇碼演出。作者寫道,這本書以「透過不同階級家庭的比較與對照,幫助讀者將自己的教養經驗,放進更大的脈絡來思考」,而這個「更大的脈絡」就是讀者能夠學習到的東西。
這本書所審視的角度是「一片海」(教育體制),文中再以「一杯水」(不同階級家庭)的方式,來分析他們所觀察的結果,這杯水在一片海裡有多大程度的相容性,以及遇到的困境和機會為何?而這樣的思考方式,不僅止於教養、教育,在生活上的各種議題也能套用。例如,網路上偶爾會看到批判家長帶嬰兒搭機的討論,認為嬰兒的哭鬧會打擾到他人,不應該讓嬰兒上機來剝奪他人享受搭機品質的權利。這樣的批評,是將認知設定在,搭機的人是以「玩」為目的而出現,因為「玩」是可以選擇的生活餘裕,所以嬰兒不該選擇出來玩,未考慮到帶嬰兒搭機的人,可能面臨的是無法選擇的情況,例如就醫、奔喪、工作調派、返鄉、探親、搬家等等,而帶嬰兒搭機的人,也必須預期嬰兒情緒的不可控,而做好花費更多心力照顧的準備,盡量將影響他人的範圍降低。雙方都要有足夠的同理。
在「底層邏輯」這本書中有提到,人本身存在著「自私」的基因,所以需要道德的約束,因此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所以才說人需要修養,修養也包含道德心,而道德是為了建構平衡共榮的社會,人類才得以在安穩安全的環境追求更好的生活。無論是要求嬰兒不要搭機,或是放任嬰兒哭鬧而在一旁滑手機的家長,都顯現了人類自私基因的一面,因為一方只想到自己的舒適,一方則是懶惰不願照應(但如果是年邁的隔代家長,或身障礙者等,又是另一個思考脈絡),如果彼此都考量道德,被打擾的乘客能夠包容及同理家長帶嬰兒搭機的辛苦,而不隨意批判,帶嬰兒搭機的家長能想到其他乘客被打擾的不悅,而盡力哄小孩,彼此換位思考,才是道德在提升社會和平與進步的作用。
而追求在大眾場合不被打擾的一方,如果能夠認知「是人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要來適應人」,會對心情更有幫助。就像生活在地球上,無法要求沒有天災;住在公寓裡,無法控制隔壁鄰居的個性;搭捷運也無法避免遇到具有攻擊性的人;開車在路上,也難以避開橫衝直撞的駕駛。而嬰兒也是「大眾」的一員,無論再怎麼抗拒,終究還是會出現在各種公眾場域,除非受到法律限制,即便是以玩爲目的出現的嬰兒,也是其權利與自由,而大眾空間是接納這樣自由的一個存在。所以爲了確保百分之百不被打擾,避開無法過濾特定群體的大眾場所,或是換個心態都好,因為即便是商務艙或高級飯店大廳,都還是有可能遇到會哭鬧的嬰兒,除非場域不接待。相反的,人們也要尊重不接待兒童的營業場所,畢竟,確實就是有不想被打擾的客群存在,或是場內設施不適合孩童。
任何小事情的發酵,或一個規範施行,總能像蝴蝶效應般,產生非預期的結果,就像這本書所觀察到的,各種教育體制的改變,及世代間的觀念轉換,都會在不同狀況的家庭中發生莫大的變化,家長選擇的教養態度與方式,也影響一個生命在世間綻放的姿態。「風水輪流轉,山水有相逢」,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都有需要被包容、被幫助的時候,選擇友善、同理和互助,對社會挹注正向的能量,自己也會是分享其中的一份子。教養和教育也是,應該說在各個領域都是,打破階級與競爭的隔閡,創造共贏、共好的關係,或許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