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選擇了一本暢銷書《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但我的目的不在於想知道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而是純粹想知道有什麼關於"對內向者的詮釋"的不同見解,有什麼是身為內向者還沒發現的事,雖然自己不是極端的內向者,但身邊的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通常都是"安靜"或"怎麼都不說話",熟的朋友可能不這麼認為,因為清楚知道自己偶爾有說不完的話,也經常需要有熱鬧的社交生活,但不至於滔滔不絕,範圍也僅止於心中認為的安全界線內,且大部分的時候想一個人安靜待在房間,或是跟可自在相處的知心好友待在一起,各自做自己的事。像我這樣的類型就是很多人都有的"慢熱",但熱了之後仍常喜歡獨處,當開始了獨處的模式,可以感受到自己築起的隱形防護罩,外來的聲響或旁人想對我說話時,會聽到,但進不了我的世界,除非把想專心於眼前那件事的一條通道暫時擋起來或起身轉向,否則所有無關緊要的東西都無法讓自己停止做某件事,或離開"獨處",不是故意這麼做,也不是想製造孤僻,而是獨處對我來說就是在休息。但原先我不太很喜歡有人說自己文靜或被問「你怎麼這麼安靜」,因為感覺像「你怎麼這麼難聊/不合群」的較正面婉轉的說法,即便我知道對方沒有這個意思,今天這本書終於讓我知道原因了,這一切都默默與所處的社會緊緊相關聯。人類是群體動物,如果總是一個人行動或沒有跟上大家的節奏,就容易被貼上特立獨行的標籤,不過標籤是他人眼裡的東西,生活還是自己的,不要讓自己喜愛孤獨的習慣影響到他人即可。不說話時很輕鬆,大家應該也都認同,但我偶爾可以一整天都不說話,或是自己去逛街,大部分想法都在內心與自己對話後稍縱即逝,或是很重要的必會寫下來,就像不太會將閱讀心得以講述的方式分享,因為無法用有條理的方式來進行鏗鏘有力的分析,這方面我的確不太擅長,暫時也沒有積極計畫增進這方面的能力,即便社會認為口才好的人在職場上才是贏家。知道適時溝通的重要性,否則不可能跟固定的好友維持感情到現在,我也會有不滿的心緒想發洩,例如工作,但只對不會因負面言語而受到影響的人,或與工作圈不相關的人,畢竟抱怨這件事需要慎選對象,更不能在網路上隨心發佈,因為永遠不知道有誰會看見這些東西,就像自己在寫文一樣,永遠不知道觀看者身在何處,會怎麼想,會給對方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回到這本書的內容,作者使用大量的研究實驗範例來區分內向與外向者的特質,並舉例許多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發明家是如何發揮內向。且本書的優點在於撰寫的角度適用性高,作者雖身處於性格較外向的西方國家,但也能精闢闡述對外向者行為與思想上與東方國家類似的看法。了解東西方國家在文化、教育、思維及生活型態等的差異,也很認同作者對於開放式辦公空間對工作效率的影響因素等。現今大部分的公司企業講求團隊合作與員工的人緣交際互動,也常在徵才條件上看見需具備活潑、主動、熱情的性格,是否代表著這已被歸納為"能力"的一種,而大部分的人為了符合條件及團隊精神,刻意培養此類的能力,參加演說訓練講座、練習表達能力等,即便天生不是這種性格,但經過長時間練習外向,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好像天生外向的人,或是在不同環境下可切換不同性格,這是很棒的好處,但是否也有某些工作條件需要具備擅長思考、文靜、淡定呢?這也是可以訓練的嗎?是否內向者成為外向者會比較容易,至少是一件「向外走」勇敢與表達的事,但外向者要成為內向,則較偏於「向內縮」,而向內大部分需要強大的自制力,例如控制自己在某些可自由發言的場合安靜下來,或進行看似可大賺一筆的投資時,先停下來深思熟慮個幾天再決定。我相信兩者要去做非自己天生性格的事都很痛苦,但就像作者也強調,如果你是個內向者~想要達到某個有外向者特質才易成功的目標,此時若沒有真心的熱情,就很難在這個領域上立足,甚至失去自己。作者也說自己參加某個專為內向者開設的會議,為期好幾天,即便自己是內向者,也似乎有點喘不過氣,很想念活潑愛說話的老公。內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面相,也有可能兩者兼具,生活需要兩者平衡及互補,一來審慎周全,一來放膽向前。